close

曾柏文/英國(博士生)中國時報 2007.09.28

前陣子回到台中,幾條鬧街的燈箱招牌,都比記憶中「長大」不少,視覺上的吵鬧,驅散了台中街頭曾有的自適恬靜。有些路段店招霸氣橫街,開始有幾分香港市街的調調。到了白天,撐起燈箱的醜陋鐵架更是無處躲藏。

上周夜訪礁溪,迎接我的居然是數座浮在小鎮上空、巨大、閃亮、霸氣的彩色燈箱,像一群從天而降的外星物體,盤據在這個曾經平靜祥和的小鎮上空,用斗大的SPA、MOTEL字樣,將夜礁溪照的亮如白晝,閃爍刺目。

這種競爭下的燈光汙染,在我看來,是一個典型「公地悲劇」(tragedy of the commons)。英國社會學家哈丁(Hardin)提出此一概念,旨在描寫競爭過程中,有時每個個體做出自利的理性決定,卻可能造成集體利益受損的情形。而上述的燈光競爭,就是個別商家對消費者注意力的競逐,對「平靜、簡約、環保、美感、低視覺負擔」這類攸關環境品質的公眾價值的傷害。

或許有人就喜歡這樣熱熱鬧鬧的彩色燈光,可是,生活環境的視覺變遷,為什麼不需經過任何公共討論?為什麼作為環境共同使用著的我們,沒有置喙的空間?因而我們需要的是,對城鎮燈光設計與相關法令更多的公眾討論,對足以影響公共景觀之大型燈箱設置的審議機制。如此,我們才能期待出現一種更重視「節制、體貼」的燈光美學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TS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